热搜 : 艺述中国 中国文化艺术 中国艺术 中国文化
主页 > 艺术 > 书画 > 正文

中国油画要去“水粉化”

艺述中国 www.ichnart.com  时间: 2017-03-06 15:34  来源: 美术报  作者: ichnart.com

您已经浏览完所有图片

  蒋跃(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油画,是地道的西洋画种。它像乐器中的钢琴,表现力很强。凭借颜料的遮盖力可以反复修改和深入刻画,色彩丰富。在中国,油画有规模的传入是19世纪初叶。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苏联油画的影响以及各大美术院校油画专业的开设,这一画种得到了强势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大美术博物馆间徜徉,亲眼目睹大师们的油画风采,领略了各种流派风格,揭去了其神秘的面纱。中国油画教学、写生、创作、研讨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中国油画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尤其在色彩问题上存在着“水粉化”现象:许多作品画面比较单薄,弥漫着脂粉气,似乎不是用油画颜料画出来的,倒很像是用水粉色制作完成的。这当然只是一个表象,究其原因是中国油画对本体语言挖掘不深,具体说是对色彩内涵的理解、组织、表现等各个环节停留在浅层次。事实上,人类对色彩奥秘的探索历史并不长,文艺复兴时期色彩作品的面貌还比较单一,直到17世纪下半叶英国科学家牛顿用三棱镜进行白光分解,发现光的折射率和反射率不同,才造成物体色彩的差别,从而揭开了色彩之谜。从此后西方油画色彩面貌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法国印象派就是在这种科学精神指导下进行的油画艺术实践,这一流派在对客观物理性的色彩研究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果。而后印象派的色彩则进入到一个主观表现的新天地,对油画的色彩驾驭达到了一个更自由的王国。

  如果说,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是该画种技术难点的话,油画色彩就是该画种的技术支撑。

  中国油画的初学者,大部分使用的是水粉画材料,大学油画专业入学考试也用水粉画。这种先入为主的学习理念,积习难改。更重要的是,中国美术院校油画教育对色彩的研究、理解还很不够。就是教师本身也良莠不齐,无论客观色彩体系的呈现方法,还是主观色彩表现体系的能力都没有充分掌握。许多油画家对色彩现象、色彩成因、色彩关系、色彩表现等许多环节掌握并不到位。往往以素描的眼光看待色彩,是素描的简单“翻译”,尤其因为色彩关系不准确,把暗部色彩画得很浑浊、不透明;亮部色彩则靠加白颜色提高明度,画面色彩往往陷入到“水粉化”效果之中。许多学子,对油画色彩一知半解,模棱两可,习惯从墨分五色出发来理解大千世界;在“看”和“思”上,语言模式跟不上西洋油画。有的中国油画家,功底也算不错,制作精细,但一看还是中国式的油画。

  如何改变中国油画的“水粉化”现象?真正掌握油画的色彩真谛?

  我们如果把素描比作人体的骨架,那么色彩就是人体的血液。今天,油画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要使该画种有鲜活的生命力,必须注入血液。因为,这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求我们掌握油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审美品味和理解油画艺术本质的能力。

  第一,我认为对西方油画的吸收、研究,还是要有谦虚和科学的态度,要不断“补课”。许多人以为色彩是凭感觉的,这就大错特错了。油画色彩注重科学精神,观察不到位,表现就更难到位了。一个基本的事实是,许多人可以凭着书法基础学好中国画,但要靠自学学好油画者寥寥可数。比如,后印象派梵高的油画以绚烂之色彩、奔放之笔触表达狂热的感情而为人们所熟知。更重要的是,他的油画抓住了色彩本质,追求补色效果,画面虽是平面、装饰的,但由于各种关系非常正确,表现的力度很强。

  第二,我觉得中国人对色彩的感受和审美应从娃娃抓起。今天,中国油画存在的问题,跟我们的美术教育方法休戚相关。解放前后,北方油画的美术教育主要是从徐悲鸿体系上发展起来的,上世纪50年代以后,我们主要学习苏联油画的写实技术体系,各大院校中真正对欧洲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的色彩运用的研究者不多,造成了今天中国油画一定程度的“贫血”。相反,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西方许多国家美术博物馆有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直接在大师们经典油画作品前,聆听老师对他们的色彩启蒙,从小沐浴在前辈油画成果的色彩海洋中。从审美的原发性上讲,色彩具有人类情感很强的主观属性,用色彩来表现对客观世界的情感传达是油画教学的最终目的。先天上,中国没有那么多西方油画真迹;后天上,很多孩子进入美术高复培训,他们吃到的头口奶却是不入流、水平一般的水粉范画。他们记住的不是世界油画大师的名字,而是三四流的中国美术高复教材的编写者。我认为,研究色彩,既要按照科学的原理,揭示客观世界的色光规律和色彩对比的奥妙,让瞬息变幻的色彩关系相对稳定和明晰,进而掌握正确的观察、认识、表现色彩的方法;也要把色彩作为一种情感表现的方式,把握色彩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出色彩艺术的真正内涵。

  第三,学习油画要把注意力集中到研究色彩造型的规律上来,培养敏锐的色彩感觉,掌握正确的观察、分析和表现色彩的科学方法。事实上,油画色彩有规律可循。物象造型、结构关系、色彩关系、体量感、空间感……这些基本要素,仍然是作品的重要支撑。尤其要真正认识和理解几组重要的对比关系。比如,色彩对比,这是造成视觉冲击的直接因素。色彩有色相、明度、纯度、冷暖等几对互为对立的矛盾范畴,我们必须明确它们在画面上的作用。再比如对色彩与画面构成、色彩与空间关系、色彩量比……尤其应当弄清补色对比关系的奥妙,其实所谓补色的色彩,是一种互相需要的关系。某种特定的色彩,总有另一种相应的补色来进行平衡和补充。如同我们吃了咸的食物需要甜的水果来补充一样。这是欣赏者生理的需要,也是使画面产生色彩美感的重要一环。许多中国油画作者不懂这一个关系。往往凭直觉布置画面的色彩。同时,我们还要强调油画色彩临摹训练。临摹是色彩学习的重要辅助手段。要求选择优秀的摹本,分析其用色上的特点,包括色彩构成、面积大小、画面的正形与负形的分割、色块布局、色彩在形的变化和面积大小穿插上形成的节奏、色度深浅上的变化趣味、对比与互补的和谐、变化和美感生动活跃的联系等等,真正品味出原作者的表现意图、技法特点,领略到其色彩表现的奥妙。

  第四,油画研究重在精神高度,作为一种绘画形态,最后要看的是作品在文化和精神上所达到的高度。当下,整个世界的文化氛围改变了,现代性的社会形态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认识必须要改变。因此,我们不但要研究油画的传统技法、表现手段,更重要的要将油画作为一种主流艺术形态与社会相结合。在创造力、个性意识等方面得到真正的拓展。

  总之,中国油画的提高需要我们艰辛的付出,其中首要的是要去“水粉化”现象,进而真正掌握油画的本体语言。1945年,马蒂斯留下了这样的文字: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前的画家,特别是东方的画家,把色彩作为一种表达的手段来运用。的确,中国绘画传统直到五代、两宋时期,色彩在作品中仍占有重要的位置。宋以后,由于文人画的兴起并成为主流,画家们更关注水墨韵味的表现。由此可知,并不是中国人无法掌握油画色彩,只要路子正,前仆后继、一代一代地做下去,像欧洲画家那一种纯粹、执着地形而上地追求,我想,中国油画的前景一定是光明的。

【声明】①艺述中国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②凡艺述中国的原创文章,转载时请 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艺述中国“,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或将追究责任;③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艺述中国网的价值判断。④如涉侵权稿件,请立即与艺述中国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相关资讯

  • 沈从文:用宠辱不惊的心去考古
  • 范曾:艺术家要保持纯净初心 为市场奔走不必要
  • 邵大箴:今后是收藏家们买单 你要画得好
  • 王进玉:书画的真传统是什么
  • 何水法:家长不要强求将孩子培养成艺术大师
  • 中国美协副主席吴长江:加强美术的精准扶贫
  • 吕建中委员:建立艺术品生态链
  • 单霁翔:发挥好民办博物馆优势
  • 库奈里斯眼里的中国
  • 辛德勇:考古无法为海昏侯翻案
  • 追忆华裔艺术家黄齐耀:将中国画风带进好莱坞
  • 黄永玉:我一辈子最不懂的就是市场
  • 用杂技语言讲童话故事 《熊猫寻梦之旅》升华传
  • “儿童化”表达 年画成为文化传承载体
  • 多姿多彩的湘潭民间艺术
  • 电影《风静静吹》主创名单出炉 辽宁民间艺术团
  • 西藏将开设“非遗学堂” 专家免费进行授课讲解
  • 坚守“匠心”!南京民间工艺技能竞赛在老门东
  • 和蝴蝶一样大的风筝见过吗?民间工艺大师在夫
  • 河北广阳:“手艺人”缑建辉的漆器人生
  • 唐卡技艺薪火传承的最好时代
  • 千年闽南古民居营造技艺遇传承难题
  • 陆河擂茶制作技艺和河田高景亮相“佛山秋色”
  • 图文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艺述中国
    获取中国文化艺术精彩内容
    • 军旅·行旅 孙立新油画展
    • 江苏名家晋京展:冯健亲油画回顾展
    • 和而不同:傅文俊数绘摄影展
    • “心之骛:王新妹的自然观”摄影作品展
    • 花开敦煌——常沙娜艺术研究与应用展
    • 1
    • 2
    • 3
    • 4
    • 5





    投诉/建议:
    通过E-mail将您的想法和建议发给我们
    稿件投诉:ichnart@163.com
    版权建议:tvscn@vip.163.com
    联系我们:
    艺述中国热线:13924039921
    官方客服QQ:351825039
    微信公众号:ichnart
    Copyright©2016 ichnart.com,All Rights Reserved 艺述中国 |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23804号-2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