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有耳》是著名画家陈师曾所作《北京风俗》组画册页中的一帧。陈师曾(1876—1923),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后以字行。陈师曾出身名门,其祖父为湖南巡抚陈宝箴,其父为民国诗坛泰斗陈散原。陈师曾早年留学日本攻读博物学,回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陈氏画艺师从海派大师吴昌硕,是民国时期提倡革新传统文人画的代表人物,他的艺术创作在坚守传统笔墨意趣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精神,为文人画注入新的生机。陈师曾撰写的《文人画之价值》系统地阐述了“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影响深远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陈师曾卓越的才学、高尚的人品及出色的组织能力使他成为当时北京画坛的领袖人物。陈师曾因病去世后,吴昌硕称其“朽者不朽”,梁启超更是在悼词中写道:“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 墙有耳(国画) 28×34厘米 陈师曾 中国美术馆藏 《北京风俗》是陈师曾初到北京之际绘制的一套册页,全套34开。绘者以北京地区的风俗人情入画,打破了清末民初以来人物画传统而又单调的局面,将普通的市井百姓纳入创作范围,是陈师曾现代人物画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更是其革新中国画思想的具体体现。全套册页除此幅《墙有耳》为绘者自题之外,其他全无款识。但是在画幅左侧陈师曾则邀请当时社会名流诸如金城、郑午昌、叶恭绰等人进行诗文题跋。 《墙有耳》以“漫画”的形式描绘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此时的北京正处于袁世凯的反动统治之下,人们的言论受到密切监视,茶馆等公众场合更是担心因茶客的言论而招致横祸。画面中用“雨前”二字点明此为茶馆所在,两名“暗哨”悄然静立于墙外,正在偷听茶馆里众人的言论,一股严肃而又紧张的政治氛围不言自明。陈师曾以敏锐的观察力深入到市井生活之中,用简练、概括的笔墨语言将其生动表现,在绘画题材和表现方法两个层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尝试,这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地推动了中国现代人物画的革新与发展。 |
艺术家推荐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