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校园文化不能指着专家“包装”
不知何时起,校园文化建设成了一项重要的教育产业,诸多高校的专家团队开始做起了校园文化,他们深入学校,提炼概括,精心打造,一个个全新的校园文化体系就此诞生,比如幸福教育、快乐教育、尊重教育等。 一般而言,这样的文化设计价格不菲,但是,学校管理者却不惜花重金,包装打造。然而,将校园文化寄希望于专家,仅仅通过一掷千金来取得所谓的办学品质,不能不说是本末倒置之举。 校园文化说到底是一种人的文化,应当将人放在第一位。校园文化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教师,成长学生。制度、景观等,终究是一种外显性表现。如若 学校无视人的存在,仅靠外力打造校园文化,那么,校园的景观文化再精致,理念口号再前卫,也只能是空洞虚浮的。置身一所校园,外显性文化,只是先入为主的 直观性感受,能否真正触动人的心灵,还是在于师生那一举手一投足之间,由内而外散发的气质。这种气质不是靠人为设计就能实现的,这需要学校的每一位教育者 从自身做起,一点一滴地累积与构建。 外来专家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固然有一定深度和高度,他们在反复的校园文化设计中,已经形成了系统的建构,而这种系统性成果,极易复制、传播与扩 散,因而,他们往往很快就能设计出一所校园的文化建设方案。实质上,他们仅是选取校园特质的一个标签,然后系统迁移成型的校园建设方案罢了。看上去高大上,实质上却逃脱不了形式与内容的隔离,以及特色与融合的欠缺。 真正的校园文化,是由内而外自主生成的,并不一定非得挖空心思贴上一个标签,取名某某教育,然后再用格式化的词句凝练所谓的制度文化、景观文化、活动文化,打造一个系统的架构。 某种程度上讲,教育应当是宁静的,校园也应当是宁静的。教育工作者在育人过程中,加深对教育的理解和认知,完成对校园文化的个体建构,并在教师 个性化建构过程中,形成一种多元而系统的教育空间,这就是理想的校园文化,这就是没有任何装饰的校园文化。它不用花钱买,也是花钱买不到的。(作者系蒲公 英评论特约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16年11月8日第2版
原标题:校园文化不能指着专家“包装”
|
艺术家推荐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