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8日下午15:30,由正观美术馆主办的“党震×杜小同新作展”在正观美术馆开幕。展览由正观美术馆馆长介甫先生担纲策展人,著名艺术家、策展人孙磊,美术学博士、中国美术馆馆员魏祥奇担纲学术主持。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参展艺术家党震、杜小同,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唐勇力,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刘庆和,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研究生导师李孝萱,国家画院中国画学院常务副院长梁占岩,著名艺术评论家、策展人杨建国、杨维民、杭春晓、王萌、朱小钧、于量、刘梓封、张鹏,文化部《文化月刊》杂志副主编张天羽博士,杜小同老师同事、来自鲁东大学的徐学杰、金然,艺术家王豪、祝铮铭、屠鸿辉、郝世明、赵飞、孙浩,著名山水画家、太极拳道传承人梁进杰,中国移动通信副总裁李正茂,天安财险总裁高焕利,天安金交所总经理蒲夫生,上海玉衡副总经理王刚,资深藏家苗壮,业界达人张剑、石景瑞等。
展览开幕合影 正观美术馆馆长、策展人介甫先生十分欣赏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党震、杜小同是中青代艺术家里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都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都属于70后群体,都是水墨艺术家。一位有意识的跳到西方绘画的艺术体系里面,去重新建构中国绘画的新的语言方式;另一位更多的从中国传统的意蕴出发,努力的用语言符号去拉开与传统的距离。他们的作品可能从不同的方向来重新诠释中国画的传统,感觉上好像跟传统拉开了距离,实际上他们一直在传统中国画的范畴里面,只是在物象方面一个借助了山,一个借助了海,就像我在前言里面所写的那样:‘一个写气不写形,在出离间失却了形,散尽了意;一个写意出写真,在迫近中凝结了意,抓紧了形。一个意念阑珊时运笔,笔下无形而忘意,形遁而气生;一个意气勃发时挥毫,毫端舍意而追形,形成而意彰。’” 展览学术主持孙磊先生站在水墨领域的发展角度进行了评价:“感谢正观美术馆的介甫馆长和团队,能够选择党震、杜小同这两位非常优秀的艺术家,他们是我最要好的朋友,看着他们在艺术的道路上一步一步的走过来,见证了他们成长的历程,他们在新水墨领域里面是两个头羊式的人物,对我们今天的水墨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展览学术主持魏祥奇博士着重谈到了两位艺术家的不同之处:“我和党震、杜小同两位老师的交往主要在于作品本身,他们在作品的形式上有相似也有不同:党老师比较注重塑造性和纪念碑式的、阳刚的、外露的东西;杜老师则比较注重传统的、内敛的、体会性的东西,文化气息更重。”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唐勇力认为两位艺术家的探索精神难能可贵:“杜小同和党震是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上下届的研究生,他们两个人在校时的成绩是非常优秀的,有自己的思考,有跟别人的绘画不一样的气质,这一点在他们学习的过程当中表现的很突出,这次展览的作品的状态跟他们读研时对绘画的思考有很大的关系,那时的思考和探索奠定了现在的基础。他们对客观物象的认识,尤其是对语言表达形式的认识,依旧在不断的探索当中,始终处于一个流动的状态,而不是固定的状态。”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刘庆和谈到了积淀对于艺术家的重要性:“党震、杜小同都是70年左右出生的,在中央美术学院读书的时候大概是96年左右,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和积淀,不成功是不可能的。我觉得搞艺术的人最在意的是创造力,而不在于技术有什么玄妙,因为创造是艺术家的生命,在今天这样一个普遍希望通过艺术去换取价值的时代,艺术家慢慢的沉寂下来进行积淀显得尤为可贵。”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李孝萱则从融合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个是传统的问题,一个是西方文化的问题,这两者之间怎么能够对应,对应的结果能不能符合观众的胃口,胃口能不能消化,我的态度就是只要胃口能够接受它,它就是有益的,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艺术家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的素养。另外当代性和现代性也是如此,没有太多的语言的界定,因为当代性和现代性首先是对明清以来技术化的批判。当我们在面对传统和当代的时候,需要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承担和技术化的批判这两个基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的更远。” |
艺术家推荐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