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城市雕塑不是少数人的孤芳自赏
吴为山作品《袁枚》的照片 再过一段时间,去南京广州路和宁海路交叉口,你就会邂逅“袁枚”了!除了袁枚的雕塑外,南京市首批名人雕塑的大样都在紧锣密鼓制作中,年底前,市民可以在老门东等处见到他们。(现代快报) 去年8月,《南京历史文化名人展示工作实施方案》出台,首批确定79位历史文化名人,并将为37位塑像。率先立像的南京历史文化名人有10位,雕像及景观设计方案都在规划局网站公示,征询公众意见。早在今年春节前后,经过专家们的首轮筛选,首批19件雕塑作品小样出炉。在一个月的公示期后,在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后,将把公众认可的作品放大,树立在南京的各个公共场所,成为城市景观。公众可以现场留言,也可以发邮件。此举令人心生好感,因为太难得! 这一次,南京从选名人、立塑像,且具体到设计方案、尺寸大小,都向市民公示征询意见。可以讲是文明的创举,也开城市建设的先河。据介绍,相关部门将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对雕塑作品进行筛选。公众不满意的作品,将会被淘汰,不会为凑数而将就;想在街头上遇见什么样的雕塑,市民自己说了算。因此,首批塑像是否能达到10个,公众意见起到决定作用。 近年来,多少拙劣的建筑、低俗的景观、丑陋的雕塑争先恐后横空出世。国内很多城市为了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增加城市认同感,纷纷设计推出了符号性的城市雕塑,但精品之作匮乏。有些城市在设计和建造城市雕塑的时候,不考虑艺术性,甚至连基本的审美要求都做不到,最终让本可以成为“城市名片”的城市雕塑沦为了视觉垃圾,反而给城市形象和美誉度带来了损害。 一些城市的雕塑似乎已经落入了一种窠臼,动辄就是全国“最高”,世界“最大”,入选吉尼斯云云。这种把原物简单放大充当城市雕塑的做法,说轻点是缺乏创意,说重点就是“没文化”。当这些雕塑作为一个城市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它们的“没文化”,很可能会被人当成是一座城市的“没文化”。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说:“城市雕塑是人民的艺术,任何行政指令的标准、学者权威的标准,都大不过人民群众的审美标准”。不管是布鲁塞尔街头的撒尿小男孩,还是哥本哈根市街头的小美人鱼,都没有以大取胜,也没有以像取胜,却享誉世界,甚至成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象征。这样的差距,足以带给国内城市管理者以及规划、设计部门深刻的反思。 其实,从网站公示袁枚塑像,让人浮想联翩的岂止于城市的规划与建筑?就以这次最先立像的十位名人为例,他们并不如雷贯耳,但是他们却很文化,很艺术,贴近人民大众的喜爱。10人中,有5位是画家,两位是南朝皇帝,这些又都是此前南京街头上没有的,填补了这一文化领域的空白。几年前,苏州金鸡湖畔“做鬼脸”的老子雕像引起的争议仍记忆犹新,设计者的标新立异并没有得到大多数百姓的认同;乌鲁木齐的“飞天”城雕存在十几天就被拆除,不能不说是严重的浪费。而广征民意,市民不会无从知道它为什么要如此高调地耸起,对很多问题在初期就可以规避,接受民众的审核不仅是对民众的尊重,更是民众的权利。这样的公共建筑工程,投资不菲,面向大众,本就不应随性而为。 南京作为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历史文化积淀,历史上有过很多名人,他们铸造了这个城市的文化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灵魂,用雕塑的形式让每一个来到这所城市的游客对他们有所了解是个不错的途经。雕塑既要让人赏心悦目,人们每天都在路过那里,也会向问路人指定那里,这样的建筑,更会成为下一代成长过程中的文化记忆,它会用自己无声的影响力,感染与熏陶着人们的审美心态。 公共艺术的主题在于公共,重在与周围环境和人民的和谐,政府部门没有理由不审慎对待建筑雕塑,使它变成令人满意的公共艺术品,而不是只遵循少数人特立独行的艺术手段、闭门造车,沦为少数艺术家或当政者的孤芳自赏和沾沾自喜。 原标题:城市雕塑不是少数人的孤芳自赏 |
艺术家推荐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