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名人效应下的艺术品天价拍卖:谁在充当幕后推手 北京东正2016年秋拍“澈心——中国器具陈设与艺术专场”如期举行。华谊电影董事长王中军的油画作品《我不是潘金莲之一》是该专场的最后一件拍品。现场这幅油画作品以120万元起拍,经过多轮竞价,该拍品最终以300万元落槌(不含佣金),成交价达345万元。该作品高80厘米、宽60厘米,签名为“wang.2012.11”,曾亮相2015年4月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作为画家的王中军——王中军个展”。看吧,又一“名人效应”闪亮拍卖场,娱乐业老总把自己导演成了网红。
“名人效应”当然在拍场是顺风顺水、屡试不爽,譬如2013年鲁迅的一封信拍出655万、作家茅盾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1207万的天价,茅盾的这套手稿多达28页、内容厚重,亦可见茅盾先生的书法功力。但单纯去说书法艺术的价值,那肯定不能与古代的名家相提并论,拍卖出如此天价,究竟是为何?又是何人所推动这个拍卖行情? 首先我们知道,名人的声势浩大,足以影响土豪掏钱包,而且这一影响力是世界性的。 人人都有渴望成功的心态,都希望把名人的辉煌状态克隆到自己身上,“疯子在重复着同一件事却期待不同的结果”。所以我们能看到很多名人的粉丝在疯狂举旗呐喊,无底线在执着争夺名人的物品,他们花费可以不计其数,只为心头一好。这些粉丝也分三类:一类是对已逝世名人的执着爱好,无论名人的物品或者藏品趋之若鹜,这算纯粉丝;二类属于人为亦为、跟风追潮流者,人家说什么好就收藏什么,这类属于半吊子粉丝;还有第三类是冲着在世名人的旗号去入藏,为了和名人搭上一丝半毫的联系,这些叫投机心粉丝。
明白这三种粉丝分类,我们也大概知道谁在高价拍卖名人绘制的手稿或者艺术品。像前段时间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鲍勃·迪伦,他的《像一块滚石》歌词手稿,2014年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以204.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265万元)天价,这份手稿还只是用铅笔在酒店信纸上的涂抹。土豪买家很有可能是鲍勃·迪伦的粉丝或者相关收藏家了。同理,我们也能估摸到拍卖界中究竟什么人在推动着什么样的行情的波澜。
反正看看马云拍卖过的和曾梵志合作的那幅画就知道情况了。3600多万港币的一幅蓝色地球,幸好打着名画家曾梵志的旗号。买家是识货之人吗?其实是马云的好兄弟、浙江的神秘富豪钱峰雷。此人坊间传闻很多,而且出手阔绰。他曾在李亚鹏的天使嫣然基金上,以3000万港币拍得曾梵志油画《望月》,比底价高十倍;也直接花了2000万,秒杀了一件新疆和田玉玉观音。这属于热爱艺术收藏的土豪群体吗?正如他自己说的“没时间出力,只好出点钱了”,一句话点了睛。 据说王中军的人脉广泛,他的画作有着不少收藏者,包括马云、史玉柱、曹国伟和于明芳等企业家,也有张国立、宋丹丹和汪峰这样的娱乐明星。王中军本人也十分热衷投资艺术品拍卖和私人美术馆,他自己曾说:“可能很多画家画了一辈子也没有我卖画多,因为我有资源,有这个社会圈子。”王中军的画有自己的圈子来卖掉,传闻他卖画的收入都有上千万了。王中军描述起圈中好友买画的缘由说:“因为我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尤其在文化行业,我的画本身带有一定的文人画色彩。大家买东西希望有出处,一张没有故事的画是没有人关注的。如果朋友问起来那幅画是谁画的,买家说是中军的画,那对方就会觉得很有意思。”于是,我们知道了,知名企业家卖画的一种方式就是刷脸,刷刷刷,反正脸厚刷不爆。所以我们不必惊奇王中军先生的画作为何能拍出345万,究竟是谁接的盘?我猜,不是他的企业界粉丝,就是明星朋友圈粉丝呗。
拍卖行业需要跨界资源融合进来,形成骨诺牌效应,一呼则百应,“名人效应”这个品牌如果合理使用得当,就会对扩充拍卖资源、扩大拍卖市场规模,推动拍卖行业的兴奋度;但若使用过度,则变成炒作模式,形成行业假繁荣的劣态,让未来的市场走了歪路。
原标题:名人效应下的艺术品天价拍卖:谁在充当幕后推手
|
艺术家推荐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