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敦煌大剧院:锻造“一带一路”上的文化节点
金秋9月,因为一场与“一带一路”有关的文化盛会,敦煌再度成为焦点所在——9月20日至21日,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此间举行,文化、文明交汇融合的盛景再现;与此同时,一座具有丝路文化大气恢弘特点的大剧院则成了首届敦煌文博会的焦点所在——位于文博会场馆中心的敦煌大剧院是文博会开幕演出《丝路花雨》的场馆。 单就设计规格和体量来说,敦煌大剧院在西北地区已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演出场所,但正如敦煌作为“一带一路”上节点城市的意义一样,敦煌大剧院的意义又远不止于一个演出场所。这座在建设时被媒体称赞创造了“敦煌速度”的剧院,在未来的运营中如何与敦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色相融合,如何为“一带一路”建设增添文化的印记,将是很多人持续关注的焦点。 很难相信,坐落于甘肃省敦煌市文博东路2713号的敦煌大剧院的建设周期仅有短短9个月。这9个月被媒体称为“敦煌速度”。 2015年11月,敦煌市被正式确定为丝绸之路文化博览会的永久会址。之后,敦煌大剧院的建设被提上日程,建成后将成为文博会主要场馆之一,并将作为演出歌舞剧为主,兼顾戏曲、话剧、会议等其他功能的专业剧场。12月6日,工程开始进行土方开挖,承担建设任务的中建八局西北公司有5000多名职工投入建设,项目总工期246天。今年8月18日,大剧院项目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并交付使用。 以下一组数字可以充分说明“敦煌速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关于文化的速度:工程项目预算总投资约7.97亿元,设计理念突出了现代建筑艺术与汉唐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总建筑面积33491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0865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2626平方米,涉及舞台机械、舞台灯光、音响等31个专业,主体钢结构用钢量近7000吨,玻璃幕墙3100平方米,石材幕墙4900平方米,金属屋面1.48万平方米,整个剧院可容纳观众1200余名。 建设速度不能代表一切,但建设速度之快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建设一座大剧院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敦煌,这两个字几乎就是历史悠久的同义词,这座被称为“丝路明珠”的城市,从来都不仅是商贸往来的中转站,更是文化交汇融合的节点。时间走到今天,敦煌作为一座旅游名城,不仅仅要有莫高窟的拥挤人潮,更需要能体现辉煌文化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敦煌大剧院恰如其分地填补了这个空白。 更进一步来看,“一带一路”建设将会再次把敦煌带到世人瞩目的“前沿”,使这座城市不再偏居于西北,而是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因此,“敦煌速度”不仅是一座剧院建设的小小奇迹,更彰显了“一带一路”建设中对文化要素融入的迫切需求。 一座剧院的落成仅仅是个开始,在敦煌大剧院里放入哪些“敦煌内容”才是接下来的巨大挑战。9月20日,在首届敦煌文博会开幕当晚,敦煌大剧院迎来了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参会人员的首次考验。当晚的演出剧目是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剧目经过了重新编排,得到了观众的热烈好评。敦煌大剧院的首次亮相是成功的,而这部名字里有“丝路”的舞剧也是大剧院打造“敦煌内容”的一个关键所在。 “有了大剧院,接下来就是演什么的问题了。敦煌有莫高窟,这是吸引很多游客来这里的原因,但是看完了莫高窟呢?还能看什么与这里的文化有关的东西呢?演出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甘肃电投敦煌国际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分管敦煌大剧院的张晓东如此思考。 但是,应该从哪里切入?又应当如何规划?“文博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丝路花雨》这部经典舞剧作为开幕演出,打响了大剧院的‘头炮’。这部作品知名度很高,和敦煌、丝路乃至‘一带一路’都有密切关系,是一个好的切入点。”张晓东表示,下一步敦煌大剧院将寻求打造《丝路花雨》驻场演出版的可能性,让其成为敦煌大剧院的“拳头产品”,这既是在当地实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一个落脚点,也是在市场容量并不大的情况下为剧院运营提供一个基点。 “未来,在运营好这个基点的基础上,我们会推出演出季的概念,联合‘一带一路’沿线,首先是西北地区各个演出场所和演出团体,整合调动资源,形成点线面式的扩散,共同构成大剧院未来的演出内容。”张晓东说,如果运营得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资源也可以被嫁接进来,从而使敦煌大剧院真正成为“一带一路”上的一个文化节点。 与敦煌大剧院一样看好敦煌这片热土的还大有人在。在敦煌文博会举办期间,由王潮歌团队打造的《又见敦煌》也已开始上演,这个离莫高窟不太远的实景演出项目有个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一般的外貌,在陌陌沙山的背景下“独自闪亮”,也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除此之外,在今天的敦煌,入夜之后,旅游攻略里推荐的可去地点,不只有如雷贯耳的敦煌夜市,还有多台演出。 敦煌,正在随着“一带一路”的节奏步入更加现代化的未来。在此过程中,敦煌大剧院也在努力踏出坚实的步伐,力图成为“丝路明珠”上的一个闪光点。 原标题:敦煌大剧院:锻造“一带一路”上的文化节点 |
艺术家推荐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