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谢德庆谈《户外》母亲是影响艺术创作最重要人物
“行为表演与观念艺术在一九七零年代如同一枚铜板的两面。一方面是拒绝美学化的艺术客体,藉以批判艺术的意义;另一方面是寻找各种方法去对于艺廊空间的限制,提出诘问。”评论家罗思里.戈柏格(Roselee Goldberg)提出这样的观点,为1970年代的艺术氛围作出总结,提供谢德庆的作品《户外》研究一项重要的参照。 人类在文明发展中被长期保护,导致身体往往被驯化、失去警觉,以至于渐渐失去求生的本能。谢德庆的作品《1981-1982》,俗称《户外》。规则是在一年的时间裡,艺术家“不进入遮蔽的空间,包括公车、地铁、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无论四季的严冬酷暑,他都必须在户外。 “生成”就是“事件”的过程 谢德庆并不否定都会的生活,因此不以野外求生做作品,而是在都会边缘寻找生存出路。他并不将人类的动物本能,当成本质;他激发人的动物潜能,但不强调动物性。他反而是强调卡夫卡的小说、法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绘画以及亚陶的“残酷剧场”中,如同德勒兹所谓“变成动物”的“生成”过程。这个“生成”过程不是物质性,而是生存的可能性,也是寻求人的或艺术的流动本质。“变成动物”的“生成”过程是把抽象的动物理式(Idea),持续不断地“生成”各种称之为动物的可能,而这些可能性是穿透日常现实,转化为艺术内在真实。 谢德庆不管酷暑或严冬都在户外,这是比街头流浪汉更彻底的行为。而纽约在1980年代后来也有大量的流浪汉在街头出现,谢德庆的作品因而显得深具时代意义。他也因一年的流浪,对流浪汉或街头行乞者的处境艰难感同身受,而有“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在后来的岁月裡,他看见路旁行乞者,总要分一点钱给他们,这也是基于人道关怀的同理心。 我的母亲就是上帝 除了文学家思想的影响,谢德庆指出影响他艺术创作最重要的人物,主要不是来自艺术界的任何大师,而是来自于他的家庭,他的母亲。 谢德庆的母亲给予爱的力量,是衝破难关的信心来源。母亲“变成上帝”,是在谢德庆“演现的”行为艺术中的多变以及精神的合一。 谢德庆在创作《户外》时,有一件事情让人印象深刻:他走着走着,经过一座教堂,裡头的牧师向他传道,邀请他进入教堂做礼拜,但因为自己订下了不进入遮蔽建物的规定,所以无法进教堂;另一方面,他其实本来就不愿意进教堂,由于谢德庆的母亲是虔诚的基督徒,从他小时候就向他传福音,耳濡目染。所以他简短回答:“我不进去⋯⋯我的母亲就是上帝。” 注:文章节录自田园城市《磋商之绳:谢德庆的行为艺术1978-1999》 |
艺术家推荐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