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田野里“打捞”文化村庄
![]()
广东有多少个自然村落,每个村的历史沿革是怎样的,有哪些人文底蕴、风土人情?为了填补这项空白,广东从去年5月起启动了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旨在摸清18万个自然村落的基本情况和历史人文状况。经过前期试点,一批村庄被从乡村田野里“打捞”出来,以文字、图片的形式清晰地呈现在乡邻面前。
填补省情空白 广东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是广东省委、省政府部署的一项针对乡村省情的调查工作,由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少华担任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按照“能查尽查”的原则,普查内容涉及方言、民居、宗祠、风俗习惯、家谱族谱、家规族规、文物遗址、掌故传说等19项,以全面摸清自然村落历史人文状况。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李培林表示,像广东这样面向全省18万个自然村开展全面基础的省情调查,用资料和数据刻画出18万个村落的大千世界万种风情,在全国还是首次。它不仅为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民俗学等众多领域的研究提供宝贵素材,也为政府相关决策提供基础性的资政信息。 广东是移民大省,中原文化与当地的百越文化、海外传入的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地方特色浓郁的岭南文化。自然村落保存的历史人文印记是岭南文化基本的组成元素。如佛山市五区现有自然村落4760个,大部分村庄始建于明清时期,部分村庄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两宋时期。又如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凤凰古村,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是广东省内古建筑最集中、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典型的广府民居建筑群之一。 然而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不少自然村落中保存的历史人文印记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亟待抢救与保护。自由撰稿人郭海鸿是梅州市蕉岭县人,他的老家享有“最美古村落”的美誉,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不过,近年来,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里人以老人和小孩为主,很多传统文化活动已经无法开展。 郭海鸿现居深圳,这里的村落从传统文化角度看却没有他的老家那么幸运。他说,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发展很快,很多村落基本上是一个全新的城区,“古村落”的建筑、实物荡然无存或遗留稀少。“对外来人,它只是一个地名,只有原住民的记忆里,才有‘村’的印记。”郭海鸿表示。 而在东莞市东城街道,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随着古村落消失了。如当地曾经流行种麻,村民们用来制作麻绳。如今,这里已经不再有人种麻,编织麻绳的技艺也逐渐失传。 广发动齐参与 广东各地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作为抢救与保护岭南历史文化遗产(非遗)的一项基础性文化工作和抢救性文化工程推进。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普查试点工作在37个乡镇(街道)开展。普查工作量大,发动面也很广,省、市、县、镇、行政村、自然村全部参与。除了全省地方志系统的工作人员外,离退休干部、教师、学生和志愿者、村民纷纷参与其中。 肇庆市高要区回龙镇有34个自然村符合普查范围,各村各具特色,历史文化底蕴深浅不一。高要区地方志办以镇驻村干部和村干部一起进村入户普查为基本模式,并聘请村中热心人士、长者、名人后代担任普查调研员,协助重点攻克普查重点和难点问题。 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利用宣传栏、宣传标语、横幅、海报、LED宣传栏、微信等宣传工具,重点在村庄、圩场、学校、村民活动区等场所开展宣传活动。各村通过邀请老党员、老干部进行讲学,拜访和电话访问民间人士和知识分子等方式,收集各类历史和人文资料。4名文化程度较高、熟悉农村情况的大学生村官组成业务骨干,负责全镇各自然村的资料收集和整理。 今年暑假,龙川县30多名暑期回乡的大学生加入到普查工作队伍中。他们经过培训后,分组奔赴各村开展普查工作,力争2017年底完成《广东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调查(龙川卷)》的编纂工作。 在吴川市,380多名普查志愿者组成了广东省首支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分赴全市各自然村进行普查工作。 而广州市番禺区东环街道文体中心聘请了专业的航拍人员,对8个自然村落进行全方位拍摄,寻找、记录各村落的特色内容,发掘出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古民居和古建筑。 记忆中的村庄活了 在东莞市东城街道,岗贝社区最先享受到发展的红利。如今,这里高楼林立、商贸繁荣,当年的村貌已不见一丝踪影。“很多人没想到,就在繁华的街巷中,隐藏着一条形成于明代,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刘汝胜说。他是东城街道文化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参与了这次古村落普查试点工作。 6月至7月,东莞市东城街道普查小组一行8人基本理清了全街道118个自然村落的历史人文资料。普查工作人员钱锡平说,东城有118个自然村,每个自然村都有历史故事,这次普查摸清了各个村的来由、历史渊源,甚至民间故事、经济发展状况,可以为政府决策或者日后发展提供最基本的数据。 刘汝胜说,通过这次普查,深刻地感受到了东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前,东城到处都是田地、鱼塘、山林、小路,人们都以种地为生。如今,田地没有了,到处都是厂房和高楼大厦。但是,历史的印迹还在。在鳌峙塘村,普查队员们发现了一个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村落,有30多座建于清末至民国的瓦房,以及一条麻石铺砌的道路。 1000多篇近200万字的村落概况文稿,这是广东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试点的成果。通过走访、调查,一个个充满乡情的村庄从原住民的口述里、从城市档案馆里被打捞起来,成为纸上的、文字影像里活生生的村庄。 郭海鸿参与普查的村落只有五六十年的村史。近年来,这里已经变成了现代化的新城区,原来的普通民居已经被花园式小区所取代。他说,不论在城市街区的“城中村”,还是在真正的阡陌村庄里,开展这项工作都是有意义的。尤其在深圳这个现代大都市里,寻觅历史的芳踪,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错落感的事。 截至今年8月底,约7万个自然村完成村落调查和普查表填写。据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待全省18万个自然村落的普查全部完成,预计收集到的文字资料将会超过10亿字,图片数以百万张,以及大量的音像资料和丰富的实物资料。普查工作将于2018年完成,并出版《广东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调查》,2020年完成专题调研报告。在普查基础上,建立广东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并向党委、政府提出挖掘历史人文资源,保护自然村落的建议。(记者 谭志红)
原标题:从田野里“打捞”文化村庄
|
艺术家推荐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