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作主张——由民族性的议论引发对个性表达的思考 陈海宁
近年来,中国水彩画界在学术研讨会上经常作关于水彩画民族性问题的讨论,目的在于研究中国水彩画应该如何向民族化的方向发展。我年少时由学绘画入行,至今十多个年头。多以实践为主,理论方面涉及未深,因此并不具备完整的逻辑思维。然而因为专业需要,却也先后多次置身于此类学术会议中。常是听众身份,本意为集取众长,引为己用。对于水彩画民族性的问题确实未作深刻思考与推敲,因此也一直未敢贸然发言。后几经思量,深觉这是个大问题,于是花费了些功夫去细细研究。 我一直以来坚信对未明事物存在怀疑态度,并以质疑的眼光去重新审视与研究,不受外来言论的影响,总会有新的发现。作为一名实践中的水彩画家,我首先怀疑水彩画民族性这个问题是否值得我们花费如此之多的精力、物力和人力去争论?!或者说是否适合在当前这个发展阶段去探讨?!恐自己才疏学浅,辞不达意,我查阅了《辞海》中关于民族范畴的几个词语的释义:(1)民族:人们在历史中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以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2)民族文化: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创造的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3)民族形式:各个民族的文学艺术在表现本民族社会生活的长期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具有本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体现其审美方式和欣赏习惯的艺术形式;(4)民族化:指作家、艺术家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表现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使文艺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我认为民族化的解释等同于民族性,两者为近义词)。由此可见,水彩画的民族性绝对不是若干个研讨会上就能够商量出来的,也并非受艺坛泰斗或权威专业人士所左右的。我们的民族性是经过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积淀后滋生而自然形成的,是不可操纵的,是由共同的民族精神自觉凝聚形成的。受地域性、文学性、以及心理素质所影响,受人们长期的生活与创作所形成的心理习惯所左右的。当前国内的这几代水彩画人,基本上都是自幼接受传统式教育,受中华文化所薰陶,甚至不少人还是在唐诗宋词三字经毛笔字中渡过的。所谓“熟读古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骨子里便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我们是根深蒂固的。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对于西方艺术的学习与认识仅仅是来源于书本、课堂或新闻媒体,顶多也就有些人出洋学习考查一年半载。自幼接触、临摹、学习的作品更多的是本土老前辈们的作品,如:李铁夫、古元、李剑晨、王肇民等,他们的作品都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因此,我相信我们绝对不会,也不可能创造出脱离民族性的作品来。只要不是长期生活在异国他乡并对其文化作深入学-J与研究,就无需担心这种文化的偏离!故而我更加肯定了我的疑问:长期地讨论这个问题是不是有点杞人忧天了?!一个在传统文化背景下锻炼出来的人就算你摆出洋酒洋楼洋人在他面前,我想画出来的作品依然是肯定的中国味儿!诸位不妨试想:在当今中国水彩画界中,究竟哪位同仁的作品脱离了民族性而不属于中国了?!答案将会是令人哑然的。这其实不是有与无的问题,而关键在于民族文化体现在其作品上的多与少,深与浅。若干年来的观察,我发觉在展览会上经常可以见到某些名气不小,获奖甚多甚至“逢展必奖”的所谓“成功画家”的作品,除了长期作画练就了一身基本功能够将画面处理得完整充分之外,进一步的研读便是空洞的,根本无法从中读取到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文化在作品中显露出冰山一角。这样的作品又如何经得起美术史的考验呢?此类作品游离于技巧与内涵的边缘,留给期望值高的观者的也只能够是一声叹息罢了!因此我深感中国水彩画的当务之急并非大谈民族性,而更应该强调作品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当前的新一代水彩画家,是该在本土文化上好好补上一课的时候了! 任何理想的实现都是按照一定规律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急进与超越便是违背自然规律,将会得到不理想的甚至与理想背道而驰的后果。今日的中国水彩画,比民族性更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如:造形基础、表现技巧、审美能力、文化品位等,还是日前大多数人的急中之急。盲目地追求民族性的问题,后果便是导致一些画家放弃了基础问题的解决,而在一夜之间把水彩画画成中国画的效果,认为用尽了中国画的所有技巧并仿似水墨效果便是具有民族意味了。此类作品也屡见不鲜。急功近利,牵强附会,令人望而生厌! 水彩画在中国画坛的轻音乐小角色地位虽然正在日益改变,但找到真正的症结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其实只要将中国水彩画与中国画或油画相比较,不难发现,水彩画界的弱势除了常常提到的技巧与表现力的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水彩画界中文化底子薄、人文气息淡的作者不少。作品中常反映出创作的生硬呆板与力不从心,甚至一些已具创作面貌的好题材经由其笔下却变得习作甚至庸俗。经过不是十分全面的接触与了解,这些画家们大多对于中国式的文化教育仅仅是自幼的接受,而缺少后期的深入研读与体会。因此,我觉得要提高水彩画的整体创作能力,就必须先学好文化。学好文化了,才能够更好地去分析和感受上下五干年的文化精粹,体验人类文明的至高精神生活。仅仅在学院课堂上学到的简易美学知识与历史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个体的学习与积累才能够得到好的修养,只有好的修养才会有好的创作。清代石涛说过:“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1】话语中强调了技巧训练与生活体验必须互相结合的道理,两者相辅相成,不可缺一。同时也指出单纯追求技巧而忽视生活体验对创作是百弊而无一利的。不同的修养,不同的创作指导思想必定是造就画匠与大家的关键。 什么才是优秀的中国美术作品?我认为必须是源于传统而走出传统,具有深刻的文化自省、画外有音、能够含蓄自然地反映某种文化境界的作品。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令全世界人类着迷与神往,原因就在于她的含蓄的意韵。就语言文字而言,中文的“曲高和寡,,在英文里只能翻译成“高雅的歌曲只能够找到极少的歌唱者”(Elegant songs fiud few singers).而“出淤泥而不染”也只能译为“从肮脏的泥土中成长而没有受到污染”(Grow uD from thefilthymudwithoutbeingpolluted)。我还听说有位领导人在接见外宾时谈到李白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时,翻译竟一时语塞。确实,就算用英语译出来,诗的意境也是荡然无存了。不深入到文化中,又怎样去领悟她的神妙与深奥呢?例子比比皆是,此不赘言。这就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深沉而婉约。中国美术要立足于世界美术之林,就必须通过自己特有的充满“情、境、意”的传统文化去征服世界。 曾听一些由国外归来的华人都说看了西方的油画之后,觉得中国的油画很不地道,和国外的油画一比较并不是那么回事。我虽未到欧洲看过传世油画名作,但也在图书与来华的展览中作过尽情的浏览、学习。却不能苟同这些人的意见。假如中国油画画得与欧洲一模一样,那么何谓“中国油画”呢?而我们今天所谈论的“民族性”又在哪里呢?!我特别欣赏《美术文献》中对中国后具象油画的诠释:“中国后具象油画特指既摆脱了西方油画传统惯性,又超越了西方‘新具象’艺术,进而在精神内涵和艺术风格两方面都具有本土化、当代化、个性化特征的具象绘画作品。”[2]既然我们需要的正是本土化与民族化,那么又何必抨击中国油画与欧洲油画的不一致呢?!事实上,这正表明了中国油画是植根于本土文化而滋长的,正是这种不同造就了中国油画的新景象。换一种方式思考,阵势强大的中国油画界也未能全盘“西化”,近几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水彩队伍又岂是能够在朝夕之间就被“西化”了呢?!想我中华泱泱大国,文明根深蒂固,西来文化侵蚀,又岂是易事?! 而今中国水彩画坛,更需要有精神内涵而又个性张扬的作品。近几年来,水彩画风百花齐放。单纯水色的有之,运用媒材的有之,精雕细琢的有之,一挥而就的有之,这些都不要紧。重要的是任何一类作品都必须能够真正表达作者的个体体验,而不是人云亦云,模仿抄袭。所谓象由心生,艺术也是一种道行,真正的画者需是止息杂虑、心专一境、“度物象而取其真”【3】,然后才能够形神兼备、得其三昧、达到形与神的辩证统一,才能创作出气质俱盛的上乘之作。 大凡艺术皆讲究“精、气、神”。这简单的三个字都高度概括了如何成为一名高素质画家的要素。作品是作者人文意识、思想内涵、艺术造诣、才情品位的真实反映,因而好的作品必需具备内在的素质、学养、思绪、情趣、气魄、格调等。画家的生命精神领悟对作品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同样的景色,应目会心[4 ]、各有思绪。南朝谢赫语:“穷理尽性、事绝言象。”【5】。提倡在作画之前对对象物应该从里到外彻底了解之后,再以形象的手法表达出来。这也正符合了“六法”【6】之三的“应物象形”。艺术创作绝非依样画葫芦,而是要经过筛选、概括、提炼、取舍、置换,从而达到源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生动效果。齐白石的“不似之似”一说便也应照了此种境界,师造化而得心源,以求智境冥一,使“笔略到而意已俱,[7】臻于无分别的不二之境。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8]几千年前的老子便悟出如此道理,令人叹服。这个说法揭示了万物的有形与无形、实与虚、露与藏、现象与本质等辩证关系。仅仅看到象的外观从某种程度上说感受是空虚的。体味事物更重在于画外之韵,笔外之趣、象外之意、弦外之音。“精、气、神”均是无形无迹的东西,更需要有共同修养的境界的才能相互体悟,兴许能于 无画处皆成妙摊也说不定。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评奖式的各类大展。首先,因为艺术是一门不同于理性科学的感性学问,理性科学一经科研实践证明,便会有全世界公认的公式与道理可遵循。在艺术大赛中,奖次的高低客观来说仅是代表当届评委的基本共同意见。而不能说是绝对的标准,其次,艺术作品的评比没有尺寸、容量可对比,而是依靠审美共识与感受,这本身也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矛盾。因为画者多由有感受而后有内容再有形式而观者(包括评委)多是由形式而内容再进入感受。因此,部分人在为展览而作画的过程中均会搞得身心疲累,或多或少带有功利心理的这些人会去揣摩评委的评奖心理,以至于在画中丧失了自我而成为作品的奴隶,最终难成大器。好的作品应该如实地反映画者的每一段时期的心路历程,真正的艺术家应该“不趋时流、不干名誉。”[9]自省内蕴、自作主张。作品才能够自然地流露出个人的修养与品位。艺术创作谨防勉强、谨防编造、谨防跟风。当一切归于自然与平淡,才是真我的个性表达,才是作画给我们带来的最大享受。
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提到“画有南北宗,书有二王法。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捧腹曰:‘我自用我法。’法皆因人而异,随时、地、人、事而变化。艺术不能拘泥于古人之法,而要敢于创今人之法。石涛认为“不容今人出古珐,就会使今人不能出一头地’’而硬套前人法则,就无异于将古人的面目心肠安在今人身上。因而反对“知有古而不知有我者。”极力倡导艺术创新,发展。生术个性。古之石涛,八大山人便是此论的身体力行者。古人尚且如此,何况正当青春勃发的我辈同仁?!植根中国文化、坐拥属于本民族的一份博大与深沉、白作主张、发掘手段、开放思想、关注社会、关注生态、提高审美意识、积累视觉经验、摒弃图解与说教式的创竹,走向内在、张扬个性,在此基础上滋长起来的艺术作品必然是具备民族性的。每当我们认真负责地去完成一件作品,便是在为中国水彩画民族性的振兴作出一次贡献。因为,艺术是自觉的! 注释 【1]清,石涛,《石涛画语录·笔墨章第五》 [2]《美术文献》,湖北美术出版社,1994,2 [3】五代,荆浩,《笔法之录》 [4]南朝,宗炳,《画山水序》 [5】南朝,谢赫,((古画品录》 [6】南朝,谢赫,《六法》 [7]北宋,苏轼,跋赵云子画 【8】春秋,老子,《老子·四十一章》 [9]清,金农,《画竹题记》 参考书目 《词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中国美术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中国国粹精华系列》,暨南大学出版社
《常用成语典故集锦》(汉英对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版社 原标题:自作主张——由民族性的议论引发对个性表达的思考 |
艺术家推荐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