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之乡”,大埔县秉承“文旅旺县”的发展思路,将文化融入县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让文化成为城市的符号。一批批文化精品涌现,一个个文化惠民项目落成,大埔正在加快建设“广东文化高地”的脚步。 重视做好非遗保护传承 2016年初,投资5000万元的大埔小吃文化城在泰安楼客家文化产业园落成开放。记者日前在大埔小吃文化城看到,发粄、煎豆干、老鼠粄等上百种小吃汇聚一堂,食客争相购买。西河老鼠粄的代表性传承人丘怀玲告诉记者,西河老鼠粄以新米为主要原材料、坚持使用传统手工做法,被列入我市第七批非遗项目名录。“我正在研究如何把大埔小吃做成可以长期保存、长途运输的产品,把大埔的小吃文化推广出去。”丘怀玲说。 近年来,大埔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打造了一批批文化精品,获得多个国家级、省级、市级殊荣。目前,大埔县非遗项目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1项、省级保护名录6项、市级保护名录8项;现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3人,包括国家级2人、省级5人、市级12人。2016年,继获评“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汉乐)”后,大埔县入选首批“广东戏剧之乡”。 “文化+”产业朝气蓬勃 一腹三翰院、一同怀四魁,马寺晨钟、西岩朝翠、古榕阴下……这些都是百侯镇发展文化旅游的可利用资源。2016年12月,百侯名镇旅游区作为梅州唯一的旅游区入选首批“广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大埔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工作方案》等文件,融合文化、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城乡建设、土地、水务、林业等规划,突出韩江(梅潭河)沿线湖寮、三河、百侯、枫朗、大东等10个镇的红色文化、古色文化、客家文化、农耕文化主题抱团发展。 同时,大埔发挥“中国青花瓷之乡”优势,推动客家文化元素与传统青花瓷工艺巧妙融合,开发具有客家建筑艺术、客家民俗风情等文化特色的陶瓷产品,深受国内外市场青睐。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我们建设了县、镇、村文化网络,开展了文化下乡、文化惠民活动,让百姓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大埔县文广新局副局长张领华说。2016年,大埔安排各类文化专项资金1181万元,重点用于支持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农村文化建设、重点文物保护、文化消费补贴、非遗保护等文化惠民工程。同时,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村电影、戏剧、农家书屋等文化活动筹资340万元,安排免费开放资金520万元,保障了县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的免费开放工作。据大埔县文化馆馆长饶建玲介绍,目前大埔15个镇(场)已设立文化活动中心,建成56个农村文化俱乐部。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文化建设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大埔成为我市打造‘广东文化高地’的排头兵,这就是我们今后几年文化事业发展的目标。”张领华说。 |
艺术家推荐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