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影像虽好,还需多措并举
绢人、蜡果、联珠快书……这些非遗项目曾为北京人耳熟能详,但其中多项如今已濒危。有媒体近日报道,不少非遗已无传承人在世,或仅存一人。在非遗总量占北京市三分之一的西城区,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约65岁,由于历史原因,已“部分失传”项目达到10个。为此,政府部门通过公开招徒、抢救性拍摄等形式,试图为非遗手艺延续文化基因。其中,西城区拟通过影像资料的形式,为部分濒危非遗拍摄教学片。 北京西城区为非遗拍摄教学片,使非遗传承有望突破传承人老龄化的难题,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过多限制。这样一来,非遗项目传承也许少了一些仓促,可以更为从容。有了影像资料,即便非遗传承人没能及时将非遗项目传承给他人,但只要今后有人对该项目感兴趣,就可以随时通过查看影像资料来获取非遗项目的关键要领,通过学习研究便可使非遗项目重见天日。或许有朝一日,一些尘封的非遗项目遇到了合适的发展机遇,有更多人对它重新产生兴趣,通过影像资料保留下来的非遗火种就可以尽情释放,重现传统文化的光芒。 当然,大多数非遗项目之所以被列为非遗,是因为有其独到之处,仅凭单纯模仿可能无法习得它们的全部精髓,这将是非遗影像资料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笔者以为,可以通过非遗教学片的精细化来解决。比如说,在非遗教学片中,我们不仅要收录非遗项目的技术技能元素,还要有更深层次的心得、技巧、精神等的记录和解读,将濒危非遗项目立体地呈现于影像资料中,最大限度地便利后来者的领悟学习。如此,传承者才能完全彻底地理解非遗项目,使其得到更为全面准确的传承和发扬。 非遗项目传承难,难点之一就是它的代际交接必须一茬接一茬,一旦中间出现断档,后来人再想重续前功,也已经不可能了。非遗教学片作为非遗项目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长期保留非遗项目的火种,延续非遗项目的血脉,于非遗传承大有裨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当前非遗传承的紧迫性,放松对非遗项目传承的努力。无论影像资料多么详实细致,恐怕都比不过手把手、面对面的技艺传承,在非遗项目被封存入影像资料之前,大力传承并发扬这些传统文化技艺,方为上策。
原标题: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影像虽好,还需多措并举
|
艺术家推荐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