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 艺述中国 中国文化艺术 中国艺术 中国文化
主页 > 文化 > 地方 > 正文

传播民间艺术创业路 “面人小姐姐”把面塑变时尚

艺述中国 www.ichnart.com  时间: 2017-02-22 19:04  来源: 解放日报  作者: ichnart.com

您已经浏览完所有图片

传播民间艺术创业路 “面人小姐姐”把面塑变时尚

  张书嘉在工作室制作面塑。

传播民间艺术创业路 “面人小姐姐”把面塑变时尚

  原创面塑作品《56个民族大团结》。(均资料)

  刚刚过去的元宵节,传统民俗再次成为热门话题。除了家家户户必吃的汤圆,看花灯、猜灯谜、做糖人、捏面人也是元宵佳节许多市集、行街会上必不可少的元素。

  “捏面人”是面塑艺术的俗称,而面塑本身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虽为非遗,但真正专业从事面塑艺术的人并不多,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在上海市区的一处工作室中,记者见到一位80后面人师傅,她叫张书嘉,有着“选秀冠军”“初代创业者”“非遗传承人”等多重身份。今年2月,正逢她获得当年风靡一时的创业类选秀节目“创智赢家”冠军十周年。

    城隍庙闲逛,与面人结缘

  按照当下流行的网络用语,张书嘉就是一位厉害的“面人小姐姐”。出生和成长于原来的上海卢湾区,1990年,10岁的张书嘉在生日那天跟着父母到城隍庙游玩,父母答应给她买一件生日礼物。小书嘉遇到正在表演捏面人的赵凤林,被精巧的面人吸引了。

  “看了一个又一个,一看就是三个小时,最后还挑了最贵的那个面人做生日礼物。”张书嘉说,后来成为她师父的赵凤林在初相见时,原本想为小书嘉父母省钱,“我挑了最复杂的古代侍女面人,当时要100多元,师父推荐的熊猫只要15元,但我觉得太简单了。”

  师徒缘分就此开始。从那以后,小书嘉每周六去虹口区少年宫报到,跟着赵凤林从最基本的技艺学起。每节课45分钟,来回路程却要一个半小时,“其他小朋友半推半就地学,我却吵着要学,可能这就是缘分吧。”

  从四年级到高中一年级,七年间,张书嘉从面团子都不太会捏,到慢慢掌握揉、捏、搓、捻、拧、挤、掐、拉等手捏方法,以及挑、拨、按、粘、嵌、刮、戳、滚等工具使用方法,又从面团配比学起,逐渐掌握调色、镶色、并列色等调配技法,成为面塑班里技艺最娴熟的学生之一。

  然而,张书嘉上高一后,少年宫的面人班就停课了。原因很简单:除了她,几乎没有别的学生愿意继续学习这项冷门的技艺。于是,张书嘉去赵凤林家中继续研习面塑。

  赵凤林的父亲是海派面塑开拓者,与“泥人张”齐名的“面人赵”赵阔明。张书嘉不仅从师父这里继承了精湛的技艺,也在赵凤林的指导下学会了创作。一年夏天,她利用整个假期完成题为《56个民族大团结》的主题面塑,张书嘉翻遍报纸、杂志和画报搜集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和风俗资料,每天完成两个面人的创作和制作,最终独立完成这套大型作品。

  “过程有点像读研究生。”张书嘉从中明白,面塑不是单纯掌握技艺,还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根基。面塑和许多同样偏门的传统艺术一样,都是表达的载体,只是书法、绘画在今天的传播面更广,面塑却日渐式微。

    夺冠获奖金,助梦想起步

  大学阶段,张书嘉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论文是《中国民间艺术如何市场化》。她说,一直以来自己都在考虑如何推广传统文化,但似乎总差一口气。

  2006年夏季,张书嘉的朋友打电话向她推荐一个节目,东方卫视的创业类选秀,抱着尝试的心态,她参加了“创智赢家”第二季节目录制,海选时的创业计划书就围绕着面塑教学展开。

  没想到,最后拿了冠军。张书嘉说,直到进入决赛,她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可以让更多人了解面塑这门传统艺术。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她赢得了2007年度“创智赢家”总冠军,获得税后80万元的创业基金,“这足以帮助我完成梦想的起步”。

  总冠军头衔把张书嘉“逼”上了创业路。2007年2月,她注册了文化传播公司,主打非遗文化项目的教育培训,顺带民间艺术策展、礼品定制服务。根据比赛时制定的创业计划,张书嘉要找到幼儿园和中小学展开合作,负责送面塑课程到各个学校。

  在实际操作的第一步,就遇到了问题。一些幼儿园负责人听完张书嘉的介绍,反应出奇一致:动手课程很好,但只能免费授课。可既然是创业,就必须讲求合理回报。做还是不做?“没法不做。”拿着第一期到手的比赛奖金,张书嘉租了一套商住两用楼内的办公室,自己建网站、做品牌营销,在2007年暑假开设两个“迷你”面塑班,学生加起来不到20人,其中一个班还都是自己的粉丝。

  但传统艺术的魅力总能让人绝处逢生。一位从德国归国的家长专门把孩子送到张书嘉这里学面塑。有一天,这位妈妈问张书嘉:“你的学费收这么点,班级开得下去吗?”当张书嘉一脸疑惑看着这位“求涨价”的家长,对方终于道出原委:“我很怕你的80万花完后,没办法继续撑下去,这件事就再也没有人做了。”使命感在那一刻被激发。从那以后,张书嘉比原先更认真地教学、找合作方。2009年,恰逢长宁区天山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寻找掌握非遗技艺的传统手艺人,张书嘉拥有了免费的工作室。

    让人感兴趣,是传播之本

  如今,张书嘉的工作室与7所中小学展开课程合作,在浦西和浦东各设一个教学点。结合自己长达26年的面塑制作经验,她打破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通过讲故事来激发学生对捏面人的兴趣,将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付诸于面塑艺术。

  对课程设置,张书嘉有自己的见解。在她看来,结合流行、时尚等新鲜元素,面塑也能成为像填色书、香薰蜡烛那样受欢迎的产品,甚至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于是,除了传统的刮子、梳子、剪刀等工具,张书嘉带着学生用真实的布料按压出面人身上衣服的纹路,用手指甲、圆珠笔等各类新工具实现面人的不同造型特征,为的就是不断激起学生的兴趣。

  如今,张书嘉教授的“种子学生”大多已“出山”,有的还在美国、澳大利亚的学校开设面塑手工课。对面塑未来的发展,她希望大家不要把它当成只在橱窗里远观的事物,而要当成对动手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宝贵补充。对“非遗”这条创业路,她表示,希望政府能牵头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集纳更多非遗传承人和相关信息。也希望有更多同龄同行者,“我的能量有限,但大家一起去做,能量就会变大。”

【声明】①艺述中国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②凡艺述中国的原创文章,转载时请 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艺述中国“,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或将追究责任;③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艺述中国网的价值判断。④如涉侵权稿件,请立即与艺述中国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相关资讯

  • 河北木偶制作匠人:把非物质文化物质化
  • 非遗传承的三境界:脚踏实地为最高境
  • 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影像虽好,还需多措并举
  • 不要把非遗保护与产业化对立
  • 关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 陕西郑国渠申遗成功 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 牛角弓传承人的“制弓谱”:230多道工序一次性
  • 古琴非遗保护获重大成果 破译“天书”有据可查
  • 源远流长的七夕节——各地七夕习俗
  • 文化遗产技术应用应“不忘初心”
  • 荣宝斋:匠人匠心与新人新意
  • 走近非遗传承人:怀揣剪子 绽放心花
  • 普及中国传统节庆 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 金坛雀舌茶道会获评最具影响力特色节庆
  • 膝盖已碎!300架节庆无人机灯光表演亮瞎眼
  • 千年古刹云居寺曾埋藏佛舍利
  • 法海寺壁画获得技术重生
  • 超实用!常见的佛教禁忌和规矩全在这里了
  • 有石龟有石塔 南京青龙山树林里发现明代寺庙遗
  • 欧洲最大佛教寺院迎来机器僧 讲经说法并兼职扫
  • 中元节的由来和习俗
  • 为何普洱茶在收藏界会陷入“吸金”困境
  • 中国茶文化做客尼泊尔
  • 普洱茶:是饮品、藏品 还是理财工具
  • 国际禅茶文化节在武夷山举行 促两岸茶文化交流
  • 助力茶产业升级转营 第十七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
  • 义乌是日本茶文化源头之一
  • 解读茶文化 细说喝红茶的好处
  • 福建茶叶文化演变
  •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
  • 茶艺的缘起与成长
  • 中国茶文化与世界
  • 五彩缤纷的世界茶文化
  • 图文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艺述中国
    获取中国文化艺术精彩内容
    • 军旅·行旅 孙立新油画展
    • 江苏名家晋京展:冯健亲油画回顾展
    • 和而不同:傅文俊数绘摄影展
    • “心之骛:王新妹的自然观”摄影作品展
    • 花开敦煌——常沙娜艺术研究与应用展
    • 1
    • 2
    • 3
    • 4
    • 5





    投诉/建议:
    通过E-mail将您的想法和建议发给我们
    稿件投诉:ichnart@163.com
    版权建议:tvscn@vip.163.com
    联系我们:
    艺述中国热线:13924039921
    官方客服QQ:351825039
    微信公众号:ichnart
    Copyright©2016 ichnart.com,All Rights Reserved 艺述中国 |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23804号-2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