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小一根绣花针传承千载瑶家魂
认真学习“反面绣”的女生。南方日报记者 王剑强 摄 3月3日上午,在乳源民族实验学校的美术课堂上,八年级的瑶族姑娘赵书梅和小伙伴们一起坐在课堂学习。与一般美术课不同的是,她们手中握着的不是画笔,而是绣花针;铺在桌上的不是画纸,而是绣布。原来,姑娘们正在学习的是瑶族古老的刺绣工艺“反面绣”。 崇山峻岭环绕的韶关乳源瑶山深处,“反面绣”这种独特的刺绣技法,曾是每一位瑶族姑娘自小就熟识的技能。但是,由于受到规模化工业生产的冲击,以及“反面绣”口耳相传的传承模式制约,能熟练掌握这门古老技艺的绣娘正日渐减少。 为了保护岌岌可危的反面绣等瑶族文化,近年来,有大量少数民族孩子就读的乳源民族实验学校开设了“瑶族文化传承”课堂,反面绣、瑶族山歌、高脚竞技、押伽、瑶族花鼓舞、竹杠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瑶族传统文化项目纷纷走进课堂,便于让孩子们系统地了解瑶族文化。 “学瑶绣之后,人变得细心多了”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反面绣”最大的特点在于:从反面绣,不看正面;绣时不用画底稿,先用黑白线依照布纹绣出方格,然后于各格中配入基本图案;其图案取材于生活,如飞禽走兽、行云流水、山花野草等各种大自然的奇异景物。 在瑶族的习俗中,年轻女孩恋爱时送给心上人最珍贵的礼物,便是一条亲手绣的手帕或者头巾。而瑶绣手艺高超的女子,则被称为“绣娘”,她们不需要任何模板,就可用一针一线绣出几乎任何图案。 今年15岁的赵书梅,家住乳源县东坪镇长乐新村,是一名地道的瑶族小姑娘,但她最早接触到瑶绣,却并非是在村子里,“家里没有人会瑶绣,整个村子里,也只有几个上了年纪的老奶奶懂得瑶绣。” 就读于乳源民族实验学校的她,在小学四年级时参加了学校开设的瑶绣课程,彼时,瑶绣还是作为第二课堂,供部分有兴趣的学生选修。赵书梅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并未对瑶绣产生真正的兴趣,绣花针拿在手上不到数月,年纪尚幼的她便对这种繁复的技艺感到“厌烦”。 直到七年级,赵书梅在上美术课时,又重新拿起了绣花针。这时候,“瑶绣”已经作为教学的内容,融入到了日常课堂中。渐渐地,赵书梅开始意识到瑶绣于她的意义:“我是瑶族人,怎么可以连瑶族的工艺都不会呢?” 因为这份情怀,赵书梅的刺绣功力与日俱增,连授课的赵艳芳老师也对她赞不绝口,她的不少作品也被展览在教学楼各处。回到村里,赵书梅还会主动去和几位老绣娘切磋技艺。 瑶绣进入课堂后,不仅赵书梅等瑶族小姑娘纷纷学起了民族传统工艺,不少汉族小姑娘乐在其中。八年级5班的钟嘉敏学习瑶绣已经一年有余,她说:“学瑶绣之后,人变得细心多了!”连她的姑姑,最近也在不断缠着钟嘉敏,想向小侄女讨个“一招半式”。 多年在学校教授瑶绣的赵艳芳老师介绍,自开班传授各项绝技以来,乳源民族学校已经培养了数百名“小绣娘”,如今还有100多名小绣女在学习,其中,有20余名“小绣娘”能绣出高质量的作品。 十余种传统文化项目进课堂 “前几年,‘绣娘’在60岁以下的瑶族女子中已近绝迹,一般瑶族少女忙于功课,没时间也没兴趣去学习刺绣,而现在,学校里几乎所有的女生都掌握了一定的反面绣技能。”赵艳芳介绍。 从岌岌可危的古老艺术到“几乎所有女生都能绣上几笔”,瑶绣在乳源民族实验学校校园内的“火爆”,得益于该校开展的“瑶族文化进课堂”课题项目。 近年来,瑶族文化教育在乳源民族实验学校蓬勃开展,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令学生们收获颇丰,也将古老瑶家的历史记忆注入“00后”孩子们的心中。 学校的老师们精心挑选了反面绣、瑶族山歌、高脚竞技、陀螺、押伽、瑶族花鼓舞、竹杠舞等11个传统文化项目作为传承课程。学校安排上述课程每周三节,要求全校七至九年级的所有学生至少要选择其中一个项目进行学习。 这些古老的技艺没有教材,学校便专门挑选“身怀绝技”的中青年教师们、瑶族老绣娘等,针对中小学生的特点言传身教,设计了一套套由浅入深、趣味盎然的课程。独具特色的民间技艺带有浓郁的瑶族色彩,融文化、娱乐、传说、互动、竞技于一身,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 乳源民族实验学校副校长赵天金,正是该校“瑶族文化进课堂”的设计师。他说,该校的瑶族文化教育,分为通识教育和兴趣特长教育两大类,教学中,该校特别注重与相关学科相结合,将民族文化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 瑶语班的火爆程度超预期 “瑶族民歌里有一位女英雄,经历与代父从军的花木兰相似,上语文课讲《木兰辞》的时候,我们就要求老师将这首瑶族民歌也结合起来讲;上地理课讲美国、东南亚,我们就和同学们介绍瑶族在世界各地的分布。”赵天金告诉记者,“将民族文化教育融入到相关学科的教学中,既丰富了学科的教学内容,同时也避免因为民族文化教育的开展而影响国家课程的学习,这种做法也符合当前国家对教育的要求。” “随着时代发展,瑶族文化的传承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作为一名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这样做。”赵天金对记者说。在学校里,赵天金开设了“瑶语”兴趣特长班,起初只计划开设一个班,主要针对瑶族学生。没想到,开课的火爆反响大大超出了赵天金的预料,整个课堂坐满了学生。 更令赵天金意想不到的是,众多汉族学生也参加了瑶语课程。赵天金还记得,当他询问一名汉族学生为何想学瑶语时,这名学生回答道:“我们县是瑶族自治县,全县有这么多瑶族同胞,学习瑶语可以更好地互相沟通,加深彼此的理解。”(南方日报记者 王剑强 南方农村报记者 卢晓科 发自韶关) |
艺术家推荐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