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艺术品保税拍卖:良药还是陷阱 伴随冬日而来的是艺术品市场挥之不去的寒冷,这场持续了多年的“寒流”未能在今年被驱散。11月,秋季拍卖迎着寒风如期而至,艺术市场的“自救”行动仍未停止,这次是保税拍卖。 开源节流 日前,中国嘉德举行2016秋季拍卖会新闻发布会,首次推出“保税拍卖品”,整个拍卖共推出100件保税拍品。 一时间,“保税拍卖”被看作是一项新的创举,而事实上这种模式早有先例,近年来开始逐渐兴起。所谓保税拍卖,就是指在海外征集,由某一拍卖公司委托,通过保税区或自贸区进入中国内地参展、拍卖,在这期间拍卖公司可以节省一大部分由艺术品、文物入关审批所耗费的时间和审批程序,更为关键的一点是可以节省将近25%的艺术品关税和增值税。所以,对于海外征集的艺术品来说,保税拍卖在价格方面或许更低,类似普通免税商品。 然而正因艺术品本身不同于普通进口商品,所以对于买家来说保税拍卖在本质上似乎并没有真正省多少钱。以此次中国嘉德为例,保税拍品是由嘉德香港委托,通过上海自贸区进入中国内地,由于拍品只是在自贸区内“暂停”,拍卖结束之后仍需返回中国香港。所以事实上买家只是在内地完成了拍品的账面交割,可以使用人民币直接付款,但后续提货仍在中国香港,如果买家想要把拍品运回内地,依旧躲不过那将近25%的税费。 许多拍卖界大佬就是碍于高额税费和安保、运输等费用,让天价“国宝”还徘徊在“门口”。《功甫帖》和鸡缸杯至今在上海西岸艺术品保税仓库。 所以,对于买家来说,保税拍卖在价格上是否真的划算尚值得商榷,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时间和效率上确实有一定的优势。正如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艺术市场研究专家龚继遂所说的那样,“保税拍卖是对新的交易形式、中国经济发展和文化资产配置方面推出的一种新措施,它既兼顾了境外买家也兼顾了境内买家的顾虑和利益,是一种多方共赢的政策举措。”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新金融观察记者,“要么是拍卖公司‘垫付’税费,最终转嫁给买家,要么是保税拍卖,买家自行完成艺术品入关所需要的税费和路费等,羊毛出在羊身上。但也不能说保税拍卖完全没有意义,把预展和拍卖放在内地的自贸区和保税区,能够让更多碍于时间、路程因素的买家参与其中,无形中扩大了海外拍品的受众面,也节省了因艺术品入关却最终流拍而造成的损失,对于拍卖公司来说还是起到了开源节流的作用。” 能否救市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保税拍卖的形式确实有其便利性和挖掘潜在买家的意义,但把它看做“救市”良药未免言过其实,况且究竟救的是哪个“市”更是值得商榷。 北京华辰拍卖董事长甘学军就直言:“保税拍卖是在国际贸易中很实用、很有效的一个贸易方式,但不可能‘救市’。” 2013年,苏富比(北京)拍卖公司率先尝试上拍保税拍品,北京华辰也随即跟上“潮流”,在厦门保税区内举行了首场保税拍卖,但最终成交率仅为23.03%,远低于预期50%的成交率。据悉,拍卖结束后仅三分之一的买家选择交税入关,而大部分买家选择仍将拍品继续放在保税区内或运至香港。 即使是领头人苏富比(北京)也没有因保税拍卖而力挽狂澜,根据雅昌艺术市场检测中心(AMMA)统计,2013年秋至2015年秋,苏富比(北京)的保税拍品上拍量和成交量不断攀升,但三年来的总成交额却暴跌超10倍,成交率也在不断降低。 业内人士分析道:“从效率和经济的角度来说保税拍卖确实有一定的优势,但这并不代表买家会蜂拥而至,毕竟保税不等于免税,最终方便的是本身就有境外拍卖意愿的客户,对于习惯在境内购买艺术品的客户吸引力有限。左右都躲不过那25%的关税和增值税,所以保税拍卖并没有拓宽境外艺术品流入境内的渠道,反而给资金流向海外提供了便利。” 上海赵涌在线董事长赵涌也直言,保税拍卖有利于国际拍卖巨头运作更多的西方艺术品到中国来,甚至利用他们的影响力,主导整个国内艺术收藏市场往西方艺术品方向倾斜。而对本土拍卖行,则没有什么利益相关。 这就形成了一种类似在境外消费,货品却没有流入境内的尴尬局面,与进口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好像是本来远在海外的‘诱惑’如今摆在了买家的眼前,从公司本身的运营层面上看无可厚非,毕竟有明确的政策条件可以依托。但如果说对于内地买家和内地的市场有什么大的正面影响是不太可能的,即使有影响也只能是让竞争加剧。”上述分析人士称。 所以,保税拍卖不仅起不到“救市”的作用,反而加剧了境外和境内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就像AMMA分析师所说,拍卖是否成功关键还是看拍品的品质,如果依靠拍卖形式的创新,忽视提升拍品的品质,恐怕不会有质的改变。
原标题:艺术品保税拍卖:良药还是陷阱
|
艺术家推荐
more